【原文】
成帝设云帐、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 ① ,世谓三云殿。
【注释】
①成帝:即汉成帝刘骜(前51—前7),汉元帝刘奭(shì)之子,前32年—前7年在位。应劭《风俗通义·正失》曰:“孝成皇帝好《诗》《书》,通览古今,间习朝廷仪礼,尤善汉家法度故事。”《汉书·成帝纪》曰:“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为世嫡皇孙。宣帝爱之,字曰太孙,常置左右。年三岁而宣帝崩,元帝即位,帝为太子。壮好经书,宽博谨慎。初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说,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元帝崩,刘骜即皇位。即位后耽于酒色,宠爱赵飞燕姐妹,致使外戚擅政,国势日颓。云帐、云幄、云幕:泛指装饰有象征天空中云彩图案的帐幕。刘熙《释名·释床帐》曰:“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幕,幕络也,在表之称也。”许慎《说文解字》“巾部”曰:“帐,张也。”“在旁曰帷。”“帷在上曰幕。”天幕下围在四周的布幔叫帷,覆盖在上面的布幔叫幕,帷幕内像宫室的帐篷叫幄。古代帝王凡出宫狩猎或祭祀时,都有专人张设云帐。甘泉:指甘泉宫,汉代宫室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甘泉山。原有秦宫林光宫,汉武帝时在此扩建,是汉代最大的离宫建筑群。《三辅黄图》卷二曰:“甘泉宫,一曰云阳宫。《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关辅记》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故甘泉山,宫以山为名。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十九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程大昌《雍录》卷二则曰:“秦之林光,至汉犹存。汉武元封二年(前109)始即磨盘岭山秦宫之侧作为之宫,是为汉甘泉矣。孟康注《郊祀志》曰:‘甘泉一名林光。’师古曰:‘汉于秦林光旁起甘泉宫,非一名也。’师古之说是也。”传说甘泉山是黄帝以来祭天的圜丘处,故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皇帝多在甘泉宫祭拜天地并朝会诸侯。《关中记》曰:“左有通天台,高三十余丈,祭天时于此候天神下也。”《汉书·郊祀志下》曰:“(汉武帝)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程大昌《雍录》卷二曰:“武帝之为此宫也,不独以备游眺也,采信方士明庭之语,求以自通于仙,故增之又增之,如泰畤,如仙掌露盘,及泰一诸画像,尽在其上也。”陈晓捷《三辅故事》注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说:“甘泉宫遗址在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周围,面积约148.6万平方米。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墙总长1949米,现存长816米,残高2.5米;西墙总长890米,现存长610米,残高1至4.5米;北墙总长1950米,现存长约600米,残高2至5米;东墙总长880米,现存长约120米,残高约1米。宫墙西南角、西北角各有圆形角楼台一座,分别残高2米、4米,顶径约7米余。”紫殿:甘泉宫中的一个殿名。刘庆柱《地下长安》说:“甘泉宫的主体建筑是前殿,也称甘泉殿,或称紫殿。”《三辅黄图》卷二曰:“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前13)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成帝为此赏赐当地吏民并大赦天下,又设“三云”于紫殿。但何清谷校注说:“紫殿疑即紫檀,是甘泉泰畤的一部分。《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云:‘甘泉泰畤紫檀八觚’,八觚即八角形。又云:‘紫檀有文章采镂黼黻之饰及玉、女乐’,与本文所云紫殿的装饰相同。”
【翻译】
汉成帝在甘泉宫紫殿中张设带有云彩图案的云帐、云幄、云幕,世人因而称紫殿为三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