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 ① ,高帝斩白蛇剑 ② 。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 ③ ,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 ④ 。剑在室中 ⑤ ,光景犹照于外 ⑥ ,与挺剑不殊 ⑦ 。十二年一加磨莹 ⑧ ,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
【注释】
①秦王子婴(?—前206):秦始皇之孙,秦二世胡亥之侄。秦二世三年(前207),丞相赵高杀了胡亥,立子婴为秦王,未敢称帝,子婴当政仅46天便向刘邦投降,后被项羽所杀。白玉玺:秦始皇印,秦代传国玉玺,相传为秦代丞相李斯用蓝田玉镌刻而成,上书八篆字。后成为汉代国玺。汉应劭《汉官仪》卷下曰:“天子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不以封也。”《史记·高祖本纪》曰:“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汉书·元后传》曰:“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即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玺,印。古代不分尊卑皆称玺,秦统一后专指皇帝之印,以玉制。卫宏《汉旧仪》卷上曰:“汉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蔡邕《独断》卷上亦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但周伟洲《西汉皇后玉玺和甘露二年铜方炉的发现》说:“汉时,帝、后印独称玺之说并不确。《汉官旧仪补遗》记‘诸侯王黄金玺,槖驼钮,文曰玺’。传世有‘淮阳王玺’可证。又匈奴单于印,文也曰玺(见《汉书·匈奴传》)。出土和传世的西汉印中,非帝后之印而玉质者也不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婕妤妾赵’印,长沙杨家山西汉墓出土‘陈平’印,皆玉质。可能在西汉并未形成制度,只是‘群臣莫敢用’,到东汉较严格,故卫宏有此记载。”
②斩白蛇剑:汉高祖刘邦斩杀白蛇的剑。《史记·高祖本纪》曰:“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于是,斩白蛇剑便成为刘邦承天命享天下的重要物证。斩蛇之剑从何而来?一说得自太上皇,《三辅旧事》曰:“太上皇微时,佩一刀,长三尺,上有铭字难识。传云殷高宗伐鬼方时所作也。高祖以之斩白蛇。及定天下,藏于宝库。守藏者见白气如云出户,状如龙蛇。”一说得自南山,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曰:“前汉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及贵,常服之,此即斩蛇剑也。”陈直《三辅黄图校证》说:“《异苑》云:‘晋惠帝元康二年(292),武库火烧孔子履、高祖斩白蛇剑、王莽头等三物。’据此,高祖斩蛇剑,至晋时始毁也。”蛇,《仪礼·乡射礼》曰:“福长如笴,博三寸,厚寸有半。龙首,其中蛇交。”郑玄注曰:“蛇龙,君子之类也。”贾公彦疏曰:“《易》云:‘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郑注云:‘圣人喻龙,君子喻蛇。’是蛇龙总为君子之类也。”
③七彩、九华:形容色彩缤纷绚丽,颜色多样。七、九,意为色彩繁多,皆非实指。
④杂厕:掺杂。琉璃:又称流离、瑠璃,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汉书·西域传上》曰:“(罽宾国)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颜师古注引《魏略》曰:“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此盖自然之物,采泽光润,逾于众玉,其色不恒。”
⑤室:装剑的剑鞘。扬雄《方言》卷九曰:“剑削(鞘),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史记·刺客列传》曰:“(秦王)拔剑,剑长,操其室。”《索隐》注曰:“室谓鞘也。”
⑥光景:剑身反射出来的光芒。
⑦挺剑:拔出剑鞘里的剑。《战国策·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挺剑而起。”
⑧磨莹:磨冶剑身,使之有光泽。贾岛《剑客》诗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首两句似出自本句。
【翻译】
汉代皇帝将秦王子婴投降时进献的白玉玺和高祖斩杀白蛇的宝剑代代相传。宝剑上装饰着珍贵的七彩珠和九华玉,剑鞘由五色斑斓的琉璃宝石装饰。剑在鞘内,光芒仍能照射到外面,与拔出鞘的剑发出的光芒没有差别。十二年磨炼一次宝剑,剑刃上常常光亮如霜雪。打开剑盒,拔剑出鞘,就有一股剑光寒气扑来,光彩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