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惠帝七年夏 ① ,雷震南山 ② 。大木数千株,皆火燃至末。其下数十亩地,草皆燋黄 ③ 。其后百许日,家人就其间得龙骨一具,鲛骨二具 ④ 。
【注释】
①惠帝七年:前188年。
②南山:即终南山。
③燋(jiāo)黄:焦黄。《管子·七臣七主》曰:“火暴焚地燋草。”燋,通“焦”,火伤,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④鲛:蛟龙。《礼记·中庸》曰:“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一说是鱼,指传说中重达两千斤的鱼。《淮南子·说山训》曰:“一渊不两鲛。”高诱注曰:“鲛,鱼之长,其皮有珠,今世以刀剑之口,是也。一说,鱼二千斤为鲛。”再一说为海中鲨鱼。罗愿《尔雅翼·释鱼三》曰:“鲛,出南海。状如鳖而无足,圆广尺余,尾长尺许。皮有珠文而坚劲,可以饰物。今总谓之沙鱼。”
【翻译】
惠帝七年夏天,雷电击中了终南山。几千株大树,都被大火烧得直到树梢。树下方圆几十亩地范围内,所有的草都被烧得焦黄。此后过了一百多天,有一个僮仆在草丛中捡到了一副龙的骨架,两副鲛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