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安巧工丁缓者 ① ,为常满灯 ② ,七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 ③ 。又作卧褥香炉 ④ ,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 ⑤ ,其法后绝 ⑥ 。至缓始更为之 ⑦ ,为机环 ⑧ ,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又作九层博山香炉 ⑨ ,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 ⑩ ,皆自然运动。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 ⑪ ,满堂寒颤 ⑫ 。
【注释】
①巧工:技艺精湛的工匠。
②常满灯:汉代一种灯名,因为灯油常满常燃,属于长明灯,故名。汉代制灯,官府手工业者,由少府属官考工令以及尚方令下属中尚方负责,私人制作则有私人作坊。其制灯的技艺高超,设计精美,近年屡有出土,如长信宫灯等。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发掘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墓中有着许多珍贵的青铜器。……最有名的是一件称为‘长信宫灯’的铜灯,通体镀金,灿然发光,它的全体形状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用双手执灯,不仅宫女的形象塑造得十分完美,而且灯盘和灯罩的设计也十分巧妙,既可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的方向,又可使烛火燃烧时的烟烬通过宫女的手臂纳入其体内(宫女体内是空的),以保持清洁。”
③芙蓉:荷花的别名。
④卧褥香炉:放在被中使用的一种熏香器具,运用回转运动原理和常平支架制成。司马相如《古文苑·美人赋》曰“金鉔熏香”即指此类香炉。章樵注曰:“《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作被中香炉,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李素桢《探索〈西京杂记〉的史料》说:“它是一个球形炉子,球壳内部装有大小二环,大环的轴装在球壳上,小环则套在大环内,二环的轴互相垂直。内放香料的小器物又用轴装在内环上,并使其轴与内外二环的轴均保持水平状态。……这种机械原理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完全相同。”香炉,焚香器具。赵希鹄《洞天清录·古钟鼎彝器辨·香炉》曰:“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⑤房风:人名,应是汉代巧工,擅长制香炉,生平不详。
⑥法:制作方法。绝:失传。
⑦更:又,再。
⑧机环:机轮。
⑨博山香炉:古香炉名,是汉代最流行的熏香器具,原为汉太子宫中所用香炉,铜制。从出土实物可见,其造型为圆形铜盘底座,中间有铜柄承接炉身,高低可调。炉身半圆形,上面的炉盖做成重叠山峰造型,还有羽人、走兽等形象,呈尖锥体。炉内焚香时,烟气飘忽而出,盘旋缭绕,仿佛传说中的海中仙山博山,因此得名,也简称铜博山、博山炉。也有以金银制成。赵希鹄《洞天清录·古钟鼎彝器辨·香炉》曰:“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洪刍《香谱》卷下曰:“《东宫故事》曰:皇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西京杂记》:丁缓又作九层博山香炉。”赵翼《七十自述》诗曰“一缕名香袅博山”。沈从文《中国文物常识》说:“焚香用的博山炉,是依照当时神话传说中的海上蓬莱三山风景做成的。主要纹样是浮雕狩猎纹。这种翠绿色亮釉的配合技术,有可能是当时方士从别处传来的。在先或只帝王宫廷中使用,到东汉才普遍使用。”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中)还有一件‘错金博山炉’,炉身和炉盖的形状铸成层层起伏的山峦,其间有树木、野兽和猎人,花纹用金丝镶嵌,金丝有粗有细,细的有如毫发,用以刻画人物、动物、树木,山峰的细部,制作得极其精致。……刘胜夫妇墓中的这些青铜器,是当时宫廷、王府的专用品。……说明满城汉墓中的那些青铜器,即使在当时的朝廷、王府之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所以制作得特别精美。”
⑩穷:极尽,用尽,终极。
⑪ 运:转动。
⑫ 堂:建于高台基之上的厅房。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堂,犹堂堂,高显貌也。”古时,整幢房子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前面是堂,只有楹柱,无门户、墙壁,不住人,堂后面是室,住人。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翻译】
长安有位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叫丁缓,他曾做过一种常满灯,灯面上雕刻了七条龙、五只凤,还交织着荷花、莲藕等奇异的纹饰。他还做过卧褥香炉,又叫被中香炉。这种香炉原来是一位叫房风的巧匠发明的,但后来这种技艺失传了。直到丁缓才又开始制作,这种香炉上安装了一个机轮,可以一圈圈转动,但炉身却一直保持直立不倒,而且能平稳地放在被褥中,故以此为名。丁缓还做过九层博山香炉,上面雕镂有许多奇禽怪兽,穷尽各种灵巧奇异之技能,并且能自动旋转。丁缓还制作过一种七轮扇,用七个轮子相连,每个轮子直径都大得超过一丈,相互衔接起来,一个人转动这个扇子,扇出来的大风吹得满屋子的人冷得直打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