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奇闻逸事的笔记小说。“西京”指的是汉代都城长安,鉴于此,故有人支持此书署名方式为“汉刘歆撰,晋葛洪集”。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录长安生活为主的内容丰富庞杂的著作。蕴含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技常识、遗闻逸事、风俗制度、历史述评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文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史记》《汉书》之不足,也为考古发现提供了书面印证材料。 其作为笔记小说,叙事视角独特、描写曲折生动、语言幽默简洁,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鲁迅曾评价其“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 《西京杂记》对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也多有记载,内容涉及纺织机械、生物物种学、气象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保存了西汉时期科技发展的诸多珍贵史料,对后世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司马良史

【原文】

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 ,先达称为良史之才 。其以伯夷居列传之首 ,以为善而无报也 。为《项羽本纪》,以踞高位者非关有德也 。及其序屈原、贾谊 ,辞旨抑扬,悲而不伤 ,亦近代之伟才。

【注释】

①司马迁(约前145或135—前87或前86):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自幼即诵读经书典籍,早年游遍大江南北,考察风土人情,采集传说旧闻史料。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辩解,得罪汉武帝而下狱,遭受腐刑的屈辱。《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太史公下狱后)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出狱后发愤著书,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完成于太始四年(前93)前后,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利用自己担任太史令的便利条件,充分利用皇家收藏的文献,以及早年游历时采访收集的材料写作而成。《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文体形式,以本纪、世家、列传分别记载不同人物、国家与民族,以八书记载制度沿革,用十表记载世事的来龙去脉。记事时间起于传说的黄帝,止于汉武帝末年,时间跨度三千余年。书中传记真实、生动形象,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柳诒徴《中国文化史》说:“史学大家司马迁生于武帝之世,萃《尚书》《春秋》《国语》《世本》诸书之体,创为《史记》,立本纪、世家、表、书、传之目,遂为文学、历史两家之祖。治文学者师其义法,修史策者袭其体裁,是亦汉代之特色也。其后,褚少孙、扬雄、刘歆等多踵为之,而班彪及子固相继为《汉书》,遂为断代史之祖。吾国立国数千年,而朝野上下之典章制度、风俗文物胥有可考,实赖历朝史书之记载。”后人注释《史记》的作品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

②先达:德才兼备的前辈。此指刘向、扬雄等人。良史:优秀的史官。《汉书·司马迁传》赞曰:“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③伯夷:商代末年孤竹君长子,与其弟叔齐皆不愿继承父位,共奔至周。周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扣马而谏,欲阻武王。周灭商后,两人隐居,不食周粟而死。《史记·伯夷列传》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司马迁认为二人求仁得仁,以义为先,故列为列传之首。《史记·太史公自序》曰:“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④以为善而无报:司马迁认为伯夷是善人,但终饿死,便是“善而无报”了。《史记·伯夷列传》曰:“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天之报施善人,其如何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⑤踞高位者非关有德:《史记》中的本纪是为历代帝王作传,而项羽在秦亡后曾自立西楚霸王,与刘邦势力相当,故司马迁将其列入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三年,(项羽)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夺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踞,坐,占据。

⑥序:按次序编排。屈原(约前340—约前278):著名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名平,字原,曾任楚怀王时的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言被诽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稾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秦国灭楚后,悲愤而投汨罗江自尽。屈原独创了骚体,创作了大量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辞赋,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时称贾生。年少即通诸子百家书,二十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因改革政制得罪了朝廷重臣,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贾谊再改任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而亡,贾谊因此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汉书·贾谊传》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贾谊著有《新书》五十八篇,今存五十六篇,又名《贾子》,其中以《过秦论》最为著名。另有《吊屈原赋》《 司马良史 鸟赋》等传世。

⑦辞旨抑扬,悲而不伤:司马迁将屈原与贾谊合写作传,因两人皆有怀才不遇之经历,也有对自己所受遭遇的怨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 司马良史 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曰:“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翻译】

司马迁发愤而写《史记》一百三十篇,先辈称他是优秀的史官。他把伯夷放在列传的第一篇,是因为伯夷与人为善却没得到好报。他撰写《项羽本纪》,是因为占据了很高地位的人未必一定是有德行之人。还有他为屈原和贾谊两人合传,文章气势起伏跌宕,悲痛但并不哀伤,也是近代伟大的人才。

上一篇:韩嫣金弹
下一篇:忘忧馆七赋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容斋随笔
南宋说部之首

《容斋随笔》,古代笔记小说。内容广泛,资料丰富,包括经史诸子百家、文学艺术、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宋代掌故以及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有去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