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汉承周史官 ① ,至武帝置太史公 ② 。太史公司马谈 ③ ,世为太史。子迁,年十三 ④ ,使乘传行天下 ⑤ ,求古诸侯史记,续孔氏古文 ⑥ ,序世事,作传百三十卷,五十万字 ⑦ 。谈死,子迁以世官复为太史公,位在丞相下 ⑧ 。天下上计,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太史公序事如古《春秋》法 ⑨ ,司马氏本古周史佚后也。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之 ⑩ 。后坐举李陵 ⑪ ,陵降匈奴,下迁蚕室 ⑫ 。有怨言,下狱死 ⑬ 。宣帝以其官为令 ⑭ ,行太史公文书事而已,不复用其子孙。
【注释】
①汉承周史官:汉代设太史令,系沿袭于周代的太史。《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②太史公:实为太史令,史官名。西汉初年设太史令一职。其前身为太(大)史,先秦各国皆置,负责记载邦国大事,为朝廷掌管文书。《尚书·立政》曰:“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孔传曰:“太史,下大夫,掌邦六典之贰。”《周礼·秋官·大司寇》曰:“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贾公彦疏曰:“大史、内史、司会,掌事皆与六卿同,故皆有副贰盟辞而藏之,拟相勘当也。”《周礼·春官·大史》曰:“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郑注曰:“大史,史官之长。”秦代时属奉常所辖,汉代时改奉常为太常。《后汉书·百官志二》曰:“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可知太史令之职的地位应不高,《左传·桓公十七年》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杜注曰:“日官,典历数者。”孔疏曰:“《周礼》大史‘掌正岁以序事,颁告朔于邦国’。然则天子掌历者谓大史也。大史,下大夫,非卿,故不在六卿之数。《传》言居卿,则是尊之若卿。”《史记·太史公自序》曰:“谈为太史公。”《索隐》注曰:“案《茂陵书》,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则‘公’者,迁所著书尊其父云‘公’也。然称‘太史公’皆迁述其父所作,其实亦迁之词,而如淳引卫宏《仪注》称‘位在丞相上’,谬也。案《百官表》又无其官。且修史之官,国家别有著撰,则令郡县所上图书皆先上之,而后人不晓,误以为在丞相上耳。”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曰:“向者,仆亦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③司马谈(?—前110):西汉史学家和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之父,官至太史令。《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太史公(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悯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其著《论六家要旨》是汉初总结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作品。
④年十三:《史记·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本条所载司马迁畅游天下的年龄与其自述不符。
⑤乘传:乘着传舍中的车子。传,传车,官府的接待站传舍中提供的车马,以供官员往来使用。《汉书·高帝纪下》曰“乘传诣洛阳”,颜师古注曰:“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
⑥续孔氏古文:续孔子《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先人(司马谈)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古文,指《春秋》。
⑦“序世事”以下三句:《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⑧位在丞相下:此记载与卫宏《汉旧仪》补遗卷上曰“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不同。《汉书·司马迁传》曰“谈为太史公”,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百官表》无太史公在丞相上。又卫宏所说多不实,未可以为正。”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二十曰:“宏,汉人,其言可信,而后人多疑之。予谓位在丞相上者,谓殿中班位在丞相之右,非职任尊于丞相也。”可作一说。
⑨《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事年代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春秋》文字简短,褒贬寓于记事之中,后世称这种写法为“春秋笔法”,认为《春秋》严守礼法,忠于事实,微言大义皆寓于记事的详略、书否之中,往往一字便可见褒贬。
⑩“作《景帝本纪》”以下三句:《史记·太史公自序》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集解》注曰:“《汉书音义》曰‘十篇缺,有录无书’。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阙,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索隐》注曰:“《景纪》取班书补之,《武纪》专取《封禅书》,《礼书》取荀卿《礼论》,《乐》取《礼乐记》,《兵书》亡,不补,略述律而言兵,遂分历述以次之。《三王世家》空取其策文以缉此篇,何率略且重,非当也。《日者》不能记诸国之同异,而论司马季主。《龟策》直太卜所得占龟兆杂说,而无笔削之功,何无鄙也。”《汉书·司马迁传》曰:“(《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颜师古注曰:“序目本无《兵书》,张云亡失,此说非也。”至于此十篇亡失原因,未见权威说法和依据,故本条说法姑且为一家之言。《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第七十”,《集解》注曰:“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王肃传曰:“(文)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汉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其说与本条基本相同,或从本条说法。
⑪ 李陵(?—前74):西汉将领,名将李广之孙。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书·李广苏建传·李陵传》曰:“(李陵)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以骑都将军率兵出击匈奴被围而救兵不至,遂降匈奴。汉灭其三族,导致李陵与汉朝彻底决裂,后病死于匈奴。李陵刚降匈奴时,司马迁曾为李陵辩解,认为其非真投降,而是欲等待时机报效汉室。《汉书·李广苏建传·李陵传》曰:“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司马迁因此被汉武帝治罪下狱。司马迁《报任安书》曰:“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从《汉书》等史书以及司马迁自述可知,司马迁与李陵应无深交,也并未“坐举李陵”和“下狱死”,故本条所记与史载差异较大。
⑫ 蚕室:狱名,受宫刑的人所居之室,宫室密闭,内蓄温火,如养蚕之室。亦代指宫刑。宫刑为古代五刑之一。司马迁《报任安书》曰:“李陵既生降, 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颜师古注曰:“蚕室,初腐刑所居温密之室也。谓推致蚕室之中也。”《三辅黄图》卷六曰:“蚕室,行腐刑之所也。司马迁下蚕室。”《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曰:“冬十月癸酉,诏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蚕室。”李贤注曰:“蚕室,宫刑狱名,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
⑬ 下狱死:司马迁被治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出任中书令,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故本条所记与史载不符。《汉书》未载司马迁卒年与死因,故史家对此有不同说法与猜测。如死因便有获罪致死、自杀、自然死亡等说法。《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第七十”,《集解》注曰:“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本条或依从卫宏的获罪致死说。
⑭ 宣帝以其官为令:《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均未载汉宣帝改“太史公”为“太史令”一事。故本条之说或误。
【翻译】
汉朝继承周代的史官制度,到汉武帝时,设置太史公。太史公司马谈,其家族世代担任太史。他的儿子司马迁,十三岁时,便让他乘着驿车周游天下,访求古代各诸侯国的史书记载,继承孔子所修的古史《春秋》,记叙世事,完成了史传一百三十卷,共五十万字。司马谈死后,司马迁因为家族世袭也当上了太史公,地位次于丞相。各地郡县到京城呈递上计簿,都是先送给太史公,而把副本上呈丞相。太史公记事运用古代的《春秋》笔法,司马氏本是古代周初史官史佚的后代。司马迁写《景帝本纪》,极力叙说景帝的短处和武帝的过错,武帝生气发怒了,便将他写的都删削掉了。后来司马迁因为举荐李陵获罪,李陵投降了匈奴,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他说了一些不满的话,被抓进狱中处死了。宣帝将太史公这个官职改为太史令,只是履行太史公的文书事宜而已,并且也不再任用司马迁的子孙担任这一官职。